
添加到主屏幕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乾隆三年,知县蔡澍领江苏学政张廷璐之命,重建书院。这座延续元代“澄江书院”之名的学府,承载着培育人才的重任。如今,书院扩建并更名“暨阳书院”。书院里朗朗书声不断,培育出众多经世之才。
江阴文人雅士辈出,李兆洛便是其中的佼佼者。他在学术、文学、艺术等领域造诣颇深,引得众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。他们常于亭台楼阁间举办诗会,吟诗作对;或开展书画展览,交流技艺;又或是举办戏曲演出,引得百姓围聚观看。文化的气息,弥漫在江阴的每一寸空气里。
步入江阴县城,便能感受到布局的规整。宽阔平坦的主要街道呈十字交叉,将县城清晰地划分为四个区域。县衙、文庙、城隍庙等威严庄重的建筑,屹立在县城中心,彰显着封建时期独特的规划理念。
民居建筑多为四合院式,粉墙黛瓦,飞檐翘角,宛如一幅水墨画。庭院内,花草繁茂,绿树成荫,宁静而雅致。城中桥梁众多,有的如长虹卧波,古朴典雅;有的造型精巧,雄伟壮观。码头边,商船往来,装卸货物,一片繁忙。而街边的水井,清澈甘甜,为居民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生活用水。
然而,在这片祥和繁荣之下,江阴还深藏着一段壮烈的过往。明清交替之时,清军压境,江阴军民在阎应元、陈明遇、冯厚敦等将领的率领下,奋起抵抗。全城百姓同仇敌忾,坚守城池长达八十一天。尽管最终城破,但他们英勇无畏的精神,永远铭刻在江阴人的心中。乾隆年间,为纪念这三位英雄而建的三公祠,庄严肃穆,承载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江阴人。
我和刘墉、付钰等二十几人,找了一家客栈暂且住下。
第二天我们一起到了江苏学政衙门。经过通报,原江苏学政庄存与接待了我们。
“刘大人真乃是雷厉风行之人,庄某原想刘大人可能过了年才能来到江阴,不曾想!刘大人在这个时候就来了!庄某有失远迎,罪过罪过!”庄存与见到刘墉立刻热情接待了我们。
刘墉赶紧上前施礼说道:“庄大人谬赞了!刘某,遵旨勘察旱情,还没有准备回京,就接到了皇上旨意,要求刘某前来上任。若刘某回到京城,还得再次出京前来,不如趁此路过直接上任,也省得来回奔波了!哈哈!”
“那庄某可沾光了!我这里得谢谢刘大人了!”庄存与带着感激心情说道。
刘墉说道:“嗯——!庄大人不必如此,刘某也省劲了不是?!”
“哈哈哈哈!”两人一起大笑……
两人笑罢,庄存与便引着刘墉等人进入衙门正厅。厅内布置简洁而庄重,几幅字画悬挂在墙壁上,增添了几分文雅之气。
众人分宾主落座,庄存与开口说道:“刘大人,这江苏学政之事,责任重大,下官在任期间,虽尽心尽力,但仍有诸多不足之处,还望刘大人多多担待。”
刘墉拱手道:“庄大人过谦了,您的功绩想必有目共睹,刘某初来乍到,还需庄大人多多指点。”
庄存与微微点头,接着说道:“那下官便不推辞。这学政之事,首要在于整顿学风,如今有些学子浮躁功利,不重学问根基。再者,选拔人才须公正严格,不可有丝毫偏袒。”
刘墉认真倾听,不时点头表示赞同。
付钰在一旁插话道:“庄大人,不知这学政衙门的属官和吏员情况如何?”
庄存与捋了捋胡须,说道:“属官大多尽职尽责,但也有个别需加以督促。吏员嘛,良莠不齐,还需刘大人费心整顿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正说着,一名吏员进来呈上一些文书。庄存与接过,递给刘墉,说道:“刘大人,这是近期的学政事务相关文书,您先过目。”
刘墉接过,仔细翻阅起来。只见他时而皱眉,时而沉思,神情专注。过了片刻,他放下文书,说道:“庄大人,这其中有些事务,刘某还需向您请教。”
庄存与连忙应道:“刘大人但说无妨。”
刘墉指着文书中的一处,说道:“这书院的经费使用似乎有些不明之处,还请庄大人解惑。”
庄存与解释道:“此乃之前修缮书院时的花费,账目明细在此。”说着,又递上一份账目。
刘墉仔细查看后,说道:“原来是这样,看来账目还算清晰。”
此时,已近晌午,庄存与吩咐下人准备酒菜,说道:“刘大人,咱们边吃边聊。”
酒席间,众人继续商讨学政事务。刘墉说道:“庄大人,刘某以为,除了整顿学风、选拔人才,还需加强对学子的品德教育。”
庄存与举杯道:“刘大人所言极是,品德教育至关重要。”
酒足饭饱后,庄存与带着刘墉等人参观学政衙门的各处。刘墉一边走,一边观察,心中默默规划着未来的工作方向。
回到正厅,庄存与说道:“刘大人,下官明日便要启程离此,今后这江苏学政之事,就拜托刘大人了。”
刘墉郑重说道:“庄大人放心,刘某定当竭尽全力,不辱使命。”
次日,庄存与离开江阴。刘墉正式开始了他的江苏学政生涯。他首先召集属官和吏员,严肃训话,强调职责和纪律。
刘墉目光威严地扫视众人,说道:“从今往后,凡在学政事务中有懈怠渎职者,严惩不贷!”众人皆唯唯诺诺,不敢有丝毫违抗。
接着,刘墉亲自前往各书院视察,与学子们交流,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。
在一所书院中,刘墉看到一名学子正在为一篇文章苦恼。他走上前,耐心指导道:“文章之道,在于立意清晰,结构严谨,你这篇文章……”学子听后,恍然大悟,连连道谢。
付钰跟在一旁,心中暗自佩服刘墉的博学和耐心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刘墉的一系列举措初见成效,江苏的学风逐渐好转,人才辈出。而刘墉在江阴的故事,也成为了当地百姓口中的美谈……
喜欢我和宰相刘罗锅()我和宰相刘罗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