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乐文小说网 www.7lwx.net,最快更新大话灵山最新章节!

br />     五、法脉流长:古寺风雨话沧桑

    明末清初,战乱波及灵山,天星寺屡遭兵燹。顺治年间,一位受伤的士兵倒在峰下,被寺僧救起。他痊愈后剃度出家,法名“悟圆”,竟精通兵法,率领僧众在峰腰修建石堡,囤积粮食,使天星寺在乱世中成为避难所。至今寺后仍有“护寺碑”,记载着僧众持械护山的往事。

    乾隆年间,江西巡抚蔡士英登山朝拜,见寺中藏经阁的《华严经》抄本已残破,遂捐出俸禄,请来苏州刻工,将经文刻在员山峰的岩壁上。如今岩壁上的“华严经壁”虽经风雨侵蚀,仍可见“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”的字样,笔画间渗透着松脂,百年不褪。

    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    近代文革时期,天星寺的佛像被毁,僧众四散。但当地百姓偷偷将破碎的瓷佛片埋入斋田,传说次年青稞丰收,米粒上竟重新出现佛塔纹路。1982年,落实宗教政策,年逾八旬的悟圆和尚的弟子回到员山峰,在废墟中挖出当年的铜钟,钟声再次响起时,太极潭的水竟自动漫过干涸的莲花池,重现生机。

    六、玉盘承露:绝顶风光入画来

    员山峰的自然奇观,最妙处在于峰顶的“玉盘承露”。每日寅时,峰顶会凝结层层叠叠的云雾,在晨光中幻化成朵朵莲花,故称“莲华云海”;卯时一到,云雾又化作露珠,顺着圆弧形的峰顶汇入太极潭,终年不涸。清代诗人郑板桥游此时,曾以“圆盖承天露,灵潭印佛心”为题,作画二十幅,每幅皆有露珠在纸上游走,堪称一绝。

    峰腰的斋田与莲花池,历经四百年风雨,至今仍是“旱不枯、涝不溢”。农学家发现,旱地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火山灰,具有极强的保水能力;水田的田埂以峰岩碎块堆砌,竟形成天然的渗水系统,与员山峰的地磁脉相呼应。更奇的是,田中生长的珍珠米,煮熟后会自然形成圆形饭团,仿佛暗合“圆满”之意。

    站在峰顶极目远眺,可见灵山七十二峰如众星拱月,员山峰恰居中央。若遇降雪,整座山峰便成了巨大的玉杯,盛满皑皑白雪,阳光照射下,竟有佛光在云海中显现,此乃“员山瑞雪”,被列为灵山八景之首。

    七、云栈寻幽:晨钟暮鼓唤归心

    清明,灵山景区的悬空栈道上,导游小陈正带领游客攀登员山峰。“大家看前方那座圆顶山峰,就是员山峰,海拔1268米,峰顶的太极潭相传是盘古开天时的混沌之气所化……”他的讲解被山风吹来的钟声打断,远处天星寺的铜钟正敲响,钟声中竟夹杂着松涛与泉鸣,宛如自然与人文的合奏曲。

    在“华严经壁”前,一位老妇人正用红布擦拭岩壁,她是当地的居士,每月初一都会来此清扫。“我奶奶说,当年寺里的僧人用潭水调和峰土,才刻下这些经文。”她指着岩壁上的青苔,“你看,这纹路像不像莲花?”

    峰顶的大雄宝殿内,年轻的僧人正在为游客演示“福田粥”的熬制。珍珠米在铜锅中翻滚,香气四溢,一位来自远方的游客尝后惊叹:“竟有松针的清香,仿佛尝到了四百年前的味道。”僧人微笑:“山风、松涛、潭水,皆是福田。”

    暮色降临,太极潭的水面倒映着漫天星斗,宛如佛陀头顶的圆光。一位画家支起画架,却迟迟未落笔:“任何笔触,都不及这天地自然的圆满。”山风掠过智慧树,红丝带随风舞动,似在诉说员山峰的千年沧桑——从隐者草庐到宗教圣地,从战乱中的避难所到今日的心灵归处,不变的是如伦僧人当年插下的锡杖,早已在岁月中长成参天大树,护佑着每一个前来朝拜的灵魂。

    当最后一缕阳光消失,员山峰的轮廓在夜色中愈发圆润,像一枚被岁月打磨的玉杯,盛满了天地的恩赐与人间的祈愿。游客们不知道,每一粒珍珠米、每一滴太极水、每一道岩刻经文,都是四百年前那位浮梁僧人的芒鞋踏过的印记,都是无数信徒用汗水与信仰浇筑的传奇。而员山峰的故事,就像峰顶不涸的潭水,在时光的长河里,永远流淌着圆融与希望的清音。

    喜欢大话灵山()大话灵山。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